封闭维修两年多的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29日恢复通车,恰逢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据南京火车站提供的数据,现在每天有280列火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据南京桥工段数据,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最初设计流量为8000辆天,封闭维修前已达8-9万辆天。建成至今,已有7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150多个国家的600多个代表团参观过大桥。

12月29日,车辆行驶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新华社南京12月30日电(记者刘兆权、朱国亮)这段时间,每次踏上大桥,看着那熟悉的玉兰灯,桥头堡上鲜艳的红旗,还有那焕然一新的桥面,罗俭内心总是感慨万千。

封闭维修两年多的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29日恢复通车,恰逢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

“我出生、成长在大桥下,工作在大桥上,大桥是我全部生活的见证。”52岁的罗俭感慨道,“大桥以崭新面貌呈现在市民面前,而我的岗位却可能要调整了。”

1985年,罗俭进入中国铁路总公司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桥工段工作,负责大桥公路桥养护,至今已33年。

封闭维修前,南京桥工段已将大桥公路桥管理权限交由南京市相关部门。30多年来,这是罗俭第一次没能直接参与大桥维修,而是作为一名安监员,监督维修工程,防止影响下层火车通行。

罗俭一家人与南京长江大桥有着不解情缘。

罗俭的父亲是大桥建设者,后转为养护者,为大桥工作30多年。之后,罗俭也成为一名大桥公路养护者,一干又是33年。如今罗俭的儿子也已进入南京桥工段,成为一名线路工。罗俭说:“结婚、生子、买房、买车……我养护大桥一辈子,大桥也养了我一家。”

大桥见证了罗俭这样的南京人的生活变迁,也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大提速。

罗俭在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上进行日常巡查(1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据南京火车站提供的数据,现在每天有280列火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南京火车站党办宣传助理员祖韬介绍:“平均约5分钟就有一列火车通过大桥。每到节假日、春运、暑运,还会有不少临时客车通过大桥。”

“中国铁路发展有多快,南京长江大桥最有说服力。”罗俭说,“大桥火车通行设计时速原本为60公里/小时,现在已提升至140公里/小时。”

南京长江大桥于1968年建成通车,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南京长江大桥修建之前,没有京沪铁路一说,那时叫京浦铁路,即北京到南京浦口,长江是一道天堑。”罗俭说,“是大桥把这两座城市连起来了。”

140公里/小时时速依然不够。2011年,中国又在南京长江大桥的上游开通运营了一条高速铁路桥——大胜关大桥,设计最高时速300公里/小时,是京沪高铁、沪汉蓉铁路过江通道。

从1997年以来,中国铁路进行了6次大提速。罗俭告诉记者,在上世纪70年代,坐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差不多需要24小时,而现在最快已缩短至4小时18分。

南京长江大桥还是中国桥梁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见证。

罗俭的父亲罗斌峰全程参与了大桥建设。今年已83岁的罗斌峰老家原在湖北,先是参与武汉长江大桥——长江上第一座大桥的建设,几经辗转,1959年到南京,又开始参与南京长江大桥建设。

老人告诉记者,他南征北战,总共参与了5座大桥的修建和维修,最引以为傲的还是南京长江大桥。

“那个时代物资匮乏,也没什么像样的机械设备,但我们还是把大桥建起来了,质量绝对过硬。”罗斌峰说,“大桥通行流量、时速都已远超当初设计,桥墩还遭遇过船舶碰撞,但50年来大桥一点事都没有。”

据南京桥工段相关负责人介绍,大桥封闭维修前曾进行过全面“体检”,结果表明大桥正处于“壮年期”。

如今南京长江大桥已是南京标志性建筑和中国文化符号。大桥此次维修也以保持原真性为原则,修旧如旧,桥上的玉兰灯、栏杆乃至标语都没有改变,只是重新铺设了公路桥路面,增加了轮廓灯。

“我老了,大桥还年轻。”罗斌峰至今住在大桥北桥头堡下。每天走出家门,他就能看到大桥。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大桥也是这40年中国发展速度的见证。据南京桥工段数据,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最初设计流量为8000辆/天,封闭维修前已达8-9万辆/天。

罗俭在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上进行日常巡查(1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如今,从北京到上海,已有多座过江大桥,仅南京市就有四座,还有两条隧道,可南京长江大桥通行流量还是有增无减。

“发展太快了!”罗俭感慨,“大桥建成之初,是南京最高建筑,站在大桥上,能望见半座城。桥北岸那时还没开发,都是大片农田,现在两岸高楼林立,大桥已隐匿在高楼之间了。”

大桥重新开通后,也会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向游客重新开放。事实上,大桥建成以来,一直就像一扇“窗口”,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国建设的成就。

南京桥工段统计数据显示,大桥封闭维修前,接待外宾、港澳台侨胞近20万人次,国内游客超百万人次。建成至今,已有7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150多个国家的600多个代表团参观过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