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红色的民族传统服装,头发挽成发髻盘在脑后,谁能想到,这个美丽却看上去有些瘦弱的彝族姑娘,才28岁,却已经在大凉山深处的崎岖山路上奔走了近10年。

“从18岁到现在,作为一个女孩子,我也想穿着花裙子、高跟鞋,去逛逛街,但我不后悔,我为自己的青春而骄傲……”今年的“五四”青年节座谈会上,刚刚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的马剑霞谈到动情处,清澈的眼眸噙满泪水。

一身红色的民族传统服装,头发挽成发髻盘在脑后,谁能想到,这个美丽却看上去有些瘦弱的彝族姑娘,才28岁,却已经在大凉山深处的崎岖山路上奔走了近10年。

从普通教师到学校校长,从“凉山最美山村女教师”到党的十八大代表,10年间,马剑霞走过了一万多公里的山路,也走过了花季青春。

2003年,从四川省彝文学校毕业次年,18岁的马剑霞通过教师招聘,成为四川省雷波县大坪子乡中心校教师。

大坪子乡是县里唯一不通公路的乡,学校就建在山上。去学校,首先得爬山。海拔1600多米、坡度超过60度,所谓的路不过是半米宽的羊肠小道,有时要手足并用,更要注意山上的飞石,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悬崖。

第一次踏上通往学校的“艰险”山路,马剑霞犹豫了,但为了“不要学校的老师担心”,她还是坚持继续向前走。5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学校,一只鞋已经不见了……

去,还是留?小马沉默了。但当孩子们手提装书的塑料口袋,打着赤脚,怯生生地望着她,吃力地从牙缝里挤出“马老师”三个字时,从小生活在贫困家庭的马剑霞百感交集,疼惜,感动,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让她决定:“留下来!我要给他们最真诚的关爱,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们。”

山里的孩子很少开展课间活动,更别说课外活动。马剑霞就从教做课间操开始,着手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建立红领巾广播站、手把手地教舞蹈和美术……在她的策划、组织下,2004年,中心校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六一”活动。

那天,学校里人山人海,聚了700多人,有的家长赶了四五个小时的山路;那天,山里娃娃们第一次明白,竟然有一个节日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在乡干部的帮助下,马剑霞用3个月走了数百公里,一家一家访,一户一户谈;针对学校建校后只有一至四年级,很多学生读完四年级就只能不断复读的现状,马剑霞奔走于县、乡、村之间,终于在2007年开办起了五、六年级。

努力换来信任,汗水浇灌出花朵——不仅学生逐渐回流,而且在2008年7月,中心校破天荒地有了第一届17名小学毕业生,结束了建校以来没有小学毕业生的历史。20岁出头的马剑霞被县教育局任命为中心校校长,成为全县最年轻的女校长。

如今的大坪子乡中心校有8名教师,110多名学生。在马剑霞的争取下,雷波县从不多的财政收入中特批了10万元给学校用于校舍屋顶和墙面翻新,社会热心人士给学校送来了笔记本电脑、学生过冬的棉服和课桌椅……

“从山外到大坪子乡中心校的大路,已经修了三分之一,通车后,只要半个小时,就能从山脚到学校。”马校长自豪地说,她的一个梦想即将实现。

路通了,她的另外一个梦想也将实现:建一所寄宿制学校。到时,孩子们就不必天天行走在陡峭的山路上,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已经28岁的她还甜甜地想,路通了,那些以前对大山“望而止步”的后生们也会来到学校门口,自己也可以有个“另一半”来依靠。

10年前,一路泥泞走进大山,她开始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生活;10年间,怀着梦想守望大山,她收获了孩子们纯真的笑颜,换来了学校的改变,把文明的梦想种在山里孩子的心间;10年后,教过近400名学生的马剑霞,带着孩子们走出大山,登上了全国教师节晚会的舞台……

“越是处于遥远的角落,越能感受到梦想的亲近。”都市的繁华绚丽挡不住追梦的脚步。5月4日,结束两天团中央组织的优秀青年座谈交流活动,马剑霞就急匆匆地赶回大坪子乡中心校。

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走累了,她也得拽着马尾巴“借借力”。她说,我爱北京,可我希望有更多山里的孩子都能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