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站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特等站。

北京站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特等站。北京站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原址位于正阳门瓮城东侧,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旧称“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正阳门东站)。历史上曾沿用前门站、北京站、北平站、北平东站、兴城站等站名。1949年9月30日改称“北京站”。

截至2017年底,北京站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车站布局为纵列式,分为到发场、交接场、调车场。北京站站舍大楼坐南朝北,东西宽218米,南北最大进深124米,建筑面积71054平方米。站前广场面积40000平方米。

截至2017年底,北京站设16条股道和8个站台。北京站是京沪铁路、京哈铁路、京承铁路、丰沙铁路、京原铁路、京广铁路、京九铁路等多条客运专线及城际高速铁路的交会节点。开往东北方向、华东地区的列车大部分在该站始发。

历史沿革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始建,位于正阳门瓮城东侧。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正阳门东车站建成通车。

1949年9月30日,正阳门东车站改称北京站。

1959年1月20日,北京站新站开工兴建,原址被拆除。北京站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铁路客运车站。

1959年9月13日到14日,北京站新站建成之始,毛泽东视察新建北京站后亲笔题写“北京站”站名。

1976年,北京站客运服务设施现代化改造,相继建立微机制票、电视监控、行包自动检斤、制票、查询、无线通信、自动广播、引导揭示、自动查询、自动检票、计算机管理等系统。

1980年12月,北京站创建多经系统,分为多元经济和集体经济。

1998年5月-1999年9月,铁道部和北京市实施北京站抗震加固大修改造工程,实现“风格依旧、面貌一新、功能齐全、科技领先”的构想。

2004年4月,北京站的大规模的翻修和扩建工程完成。

2008年6月,北京奥运会前夕,北京站首次挂上英文站名。

2012年,北京站被列为北京市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

2016年2月4日,北京站在全国首次启用自助验票通道,持二代身份证和蓝色车票的旅客可以“刷脸”进站。

建筑设计

截至2017年底,北京站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车站平面为前候车厅后站台中轴对称式布局,立面以两翼拱卫着中央。具体的造型和装饰则取材于中国传统建筑,但又加入了新的结构形式,两翼的候车厅采用平顶,中央部分是由两个钟楼侍卫着中心带有扁壳屋顶的大厅。大扁壳为35米×35米,采用预应力边缘构件。除大厅外,高架候车厅也采用扁壳屋顶。两翼房间窗上沿用曲线形式和中心大厅协调统一。立面上采用了大片整齐的玻璃窗,创造出一种轻快、明朗、大方、新颖的车站建筑形象。在材料色彩上,大部分采用浅米色面砖,在中心及两翼部位的柱子和花格采用白色剁斧石。

北京站建筑艺术处理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立面装饰重点突出,钟楼、翼楼、三拱大窗等处采用了琉璃瓦屋顶及玻璃花饰,大厅大理石墙上打磨发亮的铝制通风花格和柱头纹样均采用了中国古青铜器纹,简洁大方。大厅的主体色调采用与外立面相协调的暖色,扁壳顶棚采用浅湖蓝色粉刷。在局部采用贴金线及彩画装饰,灯具设计以古典吊灯、壁灯为主,使其在轻快明朗的同时兼具浓烈的民族特色。

整体布局

北京站车站布局为纵列式,分为到发场、交接场、调车场。北京站站舍大楼坐南朝北,东西宽218米,南北最大进深124米,建筑面积71054平方米。站前广场面积40000平方米。北京站站台为中国铁路系统内第一个设有无站台柱雨棚的车站,北京站的无站台柱雨棚覆盖面积81887平方米,柱距大约33至34米,最高高度为13米。雨棚以横跨站场、长170米的桁架为基础,通过以悬挑部分、中间下挂部分、中间上部3种形式的檩条连接波浪形的钢板,达至站台视觉通透的效果,实现包括基本站台在内的所有站台无柱。

北京站站内有大小贵宾室6个,软席候车室1个,普通候车室4个,高架检票厅候车室1个,重点旅客候车区4个。站内设有:第一候车室、第二候车室、第三候车室、第四候车室、中央检票厅、第一软席候车室、第二软席候车室、和谐号候车室、北京站商务中心、036敬老助残服务室。进站天桥2座,自动扶梯6部,直升电梯座。售票厅、国际售票处、中转签字加快各1处。车站有站台8座(一个侧式站台和七个岛式站台)。无柱雨棚79000平方米,大型地下行包库20000平方米。

价值意义

北京站是现代科技与传统形式相结合、功能与装饰相协调的范例,是体现北京铁路局和北京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北京站是全国铁路客运重要枢纽,京包、京沪、京哈等几大干线把中国辽阔的疆域与首都连结成紧密的整体。